• 亚星管理平台



  • 推动能源转型 关注绿色未来

    发布日期 :2023-11-01 浏览量 :1539次
    字体大小:【
    分享:

      2020年 ,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一场“能源革命”浪潮在中国掀起 。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富煤、贫油 、少气”的特点,形成了其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结构。如何“破”与“立” ,携手其他各国共拓能源绿色低碳创新之路?10月20日至23日在厦门举办的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上 ,2700多位与会人士围绕“绿色低碳电亮未来”主题,明方向、谈合作、析路径。


      新方向:

      打响脱碳持久战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 。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 ,其中煤电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 。


      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脱碳是破局之要。


      今年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全国多地建成 。国家电投福建公司发展部主管戴力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无厂房、不烧煤,优先消纳“风 、光 、水”等产生的“绿电”,它把来自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零散电力负荷聚合起来,通过智慧调控 ,对外等效形成一个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智慧电厂”,实现真正的零碳。

      投建“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国家电投创新打造的一种能源转型新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新能源 、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已超过1.69亿千瓦,占比超70% 。国家电投总经理栗宝卿表示,集团正在全面推进光、风、水、储等多能互补的融合式清洁能源大基地开发,促进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深度协同 。

      2021年,我国主要发电企业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5203亿元,占电源总投资的88.6%;2022年 ,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达2.5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 ;2023年上半年 ,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 ,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一组组数据表明,我国电力行业在脱碳之路上持续向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 。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是什么’‘怎么建’  ,福建提出了打造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高能级配电网大平台、‘数字闽电’大生态,实现清洁低碳水平领先、安全稳定水平领先、效率效益水平领先的‘三大三先’发展愿景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阮前途说。


      福建是我国三大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之一,“三大三先”是福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蹚出的一条“新”路。氢能源汽车 、虚拟电厂、海上渔排风光储充用微电网示范项目、闽粤联网工程……在福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火如荼 。


      “新型电力系统的底层逻辑是要安全稳定供电”“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能源革命,也是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在多位专家看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犹如跑一场马拉松,未来 ,能源企业、用能单位等更多主体将参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们应当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 、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着力点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2-2023亚太电协主席、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说。


      新机遇 :

      竞逐“万亿级”新型能源体系


      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压力和潜在的发展机遇 ,电力行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尤其是央、国企中的发电企业。电力行业竞争格局巨变,给各个环节投资带来新机遇。


      走进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展览会现场,制氢装备、智能电能表数字化车间、国际能源物联网AMI系统等上千种技术成果集中亮相。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展示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不少嘉宾参观、问询。


      “火力发电厂从烟囱中排放烟气,我们使其除尘,让气体进入吸收塔 。吸收塔能有效吸收气体中90%的二氧化碳,然后我们再进行气液分离、干燥液化等步骤,实现二氧化碳提纯和利用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冯玮介绍说。


      今年6月2日 ,该技术在江苏泰州落地 ,建成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 ,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达50万吨。冯玮告诉记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具有捕集率和产品纯度高 、捕集能耗和脱碳成本低 、运行人员少等特点,兼具社会 、生态 、经济多重效益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火电当前仍是我国电力生产的“压舱石”,需要进行改造使其变得清洁低碳,这就提供了一个新商机 :研发火电减排降碳技术和配套设备 。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用的煤电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封存项目仅为13个 ,总捕集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双碳”目标要求,火电改造具有广阔市场。


      从长远来看 ,火电逐步退出带来的季节性调节缺口有望通过氢能等新能源来填补。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场馆外 ,一辆辆氢能大巴穿梭来往,将与会代表送往各个展馆。据了解,此次氢能大巴搭载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采用氢气作为原料 ,只排放纯净水且无二次污染,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


      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制造分中心工作人员赵志豪告诉记者,这款氢能汽车与普通电动汽车相比 ,充能时间缩短至10分钟,设计续航约600公里 ,在零下30℃的低温天气也能正常使用。


      作为可再生二次能源,氢能具有清洁低碳且可存储的特征,解决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电力电量长周期平衡的问题,在消纳可再生能源 、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旭红表示,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华电加速布局氢能发展,成立氢能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制出大功率碱性电解槽及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今年9月在中国青海高海拔地区投产了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项目,推动氢能产业“制 、储 、输、用”全链条发展 。


      氢能产业潜力巨大,除此之外,国家电网编写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书中指出 ,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储能、综合能源 、能源互联网等产业规模也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


      新局面:

      推动新能源亚星管理平台能源国际合作新领域


      亚太地区在世界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用电量占比超过50%,在较长时间内都将面临能源需求增长旺盛、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不平衡、清洁低碳转型任务重等问题 。


      “世界能源系统已不堪大任 ,所有信号都表明全球升温将超过1.5℃。因此 ,实现碳中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任务。”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威尔金森说。


      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深化能源国际合作 ,尤其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清洁能源合作,促进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


      在哈萨克斯坦 ,札纳塔斯100MW风电项目是中国国家电投在中亚区域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项目 ,不仅缓解了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缺电现状 ,也为哈萨克斯坦能源体系“去碳化”目标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坦桑尼亚 ,朱利诺水电站位于坦桑尼亚鲁菲吉河下游,是坦桑尼亚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目前一次性出口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 。


      在迪拜,中国华电为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五期900MW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继电保护 、通讯设备 。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 ,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完成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9个,总金额221.7亿美元 ;签订电力工程承包合同约997个 ,总金额1544.5亿美元。特别是2021年以来,新能源投资数量占比显著上升,保持在50%以上。


      “柬埔寨在过去很长时间里,90%的电源都是化石能源,但是现在我们有超过50%的电力供应是来自可再生能源。”柬埔寨电力公司发电部主任纪·毕瑟说,在过去四年中 ,中国每年都会在柬埔寨投产一个水电站,这使得柬埔寨基本上普及了电力供应,亚星管理平台世界上电气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十年来,中国不断分享先进技术、方案,一批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能源合作,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统计数据显示 ,2022年,新能源亚星管理平台中国电力行业对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占比约58%。其中 ,太阳能发电8个项目,投资金额为13.31亿美元 ;风电6个项目,投资金额为5.19亿美元。中国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海外项目开发与投资已初具规模,遍布东南亚、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等 。


      “中国被公认为可再生能源领域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者 。”新加坡能源集团 、新能源电网公司总裁邱秀金说 。


    上一篇 : 关于对2023年自治区重点产业... 下一篇 :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统筹运用质...
    往期 新闻

    关注或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0471-3290577

    联系我们

    内蒙古亚星管理平台电能服务有限|亚星管理平台电能|能耗在线监测|环保治理设施智能监测|电力需求侧管理



  • XML地图